学习必须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学,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无可辩驳,没有绝对的东西哦,什么书都是有错误的,书的好坏主要用相对的观点去评价,比如历史书做到相对可信、相对可观的就行了,历史这玩意而就是这个样儿,不要吹什么又求什么的,近来经常看到一些“XX弥天大谎”之类的帖子,你说不完全准确可以,信不信也由你,还“弥天”,过火了吧。
既然谈到可信度的问题了,那就展开讨论一下,完全客观真实的史书那是天书,人间没有。咱们主要对比一下相对较好比较真实的,矬子里面拔两个大个的。
我认为,除去野史和演义什么的不说,上得了台面的那二十四史之中,能称得上准确客观的只有《史记》和《清史》两个。理由如下——
一、首先得看这部书的“出版单位”
一般情况下,上一届“班子”的“回忆录”由下一届来撰稿,比如,《唐书》是宋朝人写的,《明史》是清朝人编的,听说明史还弄出点小插曲,掉了不少脑袋。这就带来了一大弊病,这样的史书客观和正面的材料一般比较少,批判、埋汰的一般占主流,也难怪,前朝这也好那也好还改什么朝换什么代呀。
特别是新旧交替的哪一段敏感时期(现在叫换届),可以说很多史书基本上不可信,都是前朝如何不堪,常用的有什么三千佳丽呀、伟哥呀什么的。我朝XX太祖带领不堪压迫的人民如何顺应天意民意,如何日月换新天,如何拯救万民(当然也包括那些佳丽,食色性也嘛)。如果稍微露出点前朝的好处,那是不了得地,怎么着,想复辟呀,反X复X呀,拉出去砍了………
最典型的大家不用我说都知道了,所以《明史》没什么价值,我基本不看,还好最近出来个《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补补课了,感谢当年明月老师。
有没有例外呢?有。
《史记》就是一个特例,汉朝之前各诸侯小国也有史官,但是那些没有代表性,顶多算“地方志”。只有《史记》集众家之大成,千古第一唱,无人能比。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像你所说的,汉朝也有前任班子呀(秦朝),就不存在弄虚作假的猫腻儿吗。
先矫正一个概念,史记不是秦史,人家从三皇五帝就开头了,横跨将近三千多年,秦史只不过是一小小块,把这点儿都撕了史记还是史记,还是名著。
如果说非得要较真儿的话,也就是楚汉争霸那一段估计不怎么“实在”,可以原谅的嘛。都是潘长江,郑海霞也就不那么丑了。
二、要看这本史书的原始资料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XXX语录》
大多数的史书资料来自官方,没办法,自从晋朝以后,修史就成了官方的活儿了,国家垄断了,听说还盖了个豪华办公楼——“国史馆”。费用财政划拨(现在这个豪华办公楼问题也很敏感)。史官的生活水平是有保障了,可是中国有一句古话大家一定都听过
——吃人家的嘴短——
听明白了吗,史官是公务员了,史书自然是“公务书”了,官味儿十足,国字号的著作。资料也是这样,收集了很多前朝资料,得先看看哪些对我的“衣食父母”不利,先挑出来扔到一边,听说要涨工资了,走,领钱去。
但是,西晋以前好象不是这样,史官没有“编制”,更别提公务员待遇了,你愿意写史随你的便,写完了咱们一块看,不管饭。很多君主也不干预编写过程,反正不在我这“开支”,你自己捅咕去吧。好了,《史记》从此诞生了,自费的,民间的,但不影响质量,现在有的民营企业的产品好像也比国营的强。
还有重要的一点,可能大家不太注意——焚书坑儒——
埋几个人没什么,这玩意咱们多的是。可是要“焚书”,就坏了菜了,都烧了不就断了线儿了吗,而且秦始皇要统一思想,消除记忆,估计烧的书里面,各国史料居多。怎么办?
除了书籍以外,还有一个记忆的载体,那就是——人——
也可以说是人的大脑,从这点来看,先秦史只有《史记》一家可信。
说得太绝吗?不绝。
虽然书烧了不少,可人还没死光,司马老先生生活的年代好像距离焚书那年不是很远,甚至可以算同一时代,某些知情者还健在,或者他的下一代还健在,这就好办了,没有书就问人吧,虽然可能有点“误传”,总比没有强,再说,不可能所有的书都烧光,还是可以收集到一点的,凑合着用吧。
大家知道,人是有寿命的,残存书籍(那时候是竹子做的)是有保存年限的,时间长了的话………..呵呵,可就不好说了。所以说,汉朝以后的关于先秦史的史书,你说质量能怎么样。
三、要看“出版社总编”的脸色
这个总编,当然就是史官的现任领导——皇上大人,文字狱那些就不用浪费口水了,太气人了,就连经常在K厅唱“贞观长歌”的李世民,都蹦出来干预史官的正常“写作”,就更别提什么昏君了,有的不知道都改了多少稿了,不改不行啊,“总编”不签字发表不出去呀。
历史上传得佳话,不屑“总编”的史官只有两个——
晋国董狐
西汉司马迁
——敬礼!!!!!!!!!!——
四、有时还得看看作者本人
人首先是动物,动物的需要人都有,有时候真不敢保证给史官送点红包什么的就“下笔如有神”了,听说现在叫“封口费”。
如果有清高的文人怎么办,不爱钱,好办,来几个“佳丽”试试,听说屡试不爽,下笔更有“神”了,这样的史书………..嘿嘿……….
有一个例外——司马迁——
钱——不稀罕
佳丽——唉!!!!!(大哭中)
真替你难受呀,太史公大人。
说了半天了,大家一定会问,还有一部《清史》呢?
怎么一句不提呀。
很简单,不用提。
清朝离咱们太近了,技术也今非昔比了,有的连照片都有,比如那个老娘们就有写真集。如果有哪个大侠敢把老娘们写成“美若天仙”“倾国倾城”,那他绝对是找抽,打他个生活不能自理。
你说,都这样先进发达了,《清史》还不可信吗?
起码你的眼睛是雪亮的吧。
◆编者简叙
当今“辞赋热”掀起者赋帝其人简介:(赋帝名片)
①中赋0-20号平台 赋帝骈尊古也司马呈祥潘氏 总编审
②中国兴赋第一人 赋坛领袖 弘骈先驱 元勋辞赋文化推广家
③千城赋 千校赋 千山赋 万水赋 百阁百楼赋 总设计师 兼 执行官
④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 兼 中华赋学院院长
⑤辞赋文化出版商 网络辞赋首席编辑师 中华辞赋(第一)网及其20网组建者
⑥《赋苑琼葩》《千城赋》《中华新辞赋选粹》《中华辞赋报》总纂官 兼 主编
⑦第一辞赋收藏家 中华辞赋最大文库集大成者 辞赋骈文资源大规模系统化整理者
⑧当今“辞赋热”掀起者 总策动师 当代中华辞赋复兴与繁荣的导启者 开拓者 建树者
⑨中国著名辞赋家创作集团 团长 兼 总指挥 当代主流辞赋家群体 精英代表 卓越领导人
⑩著名辞赋家 骈文家 古文家 学者 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赋帝骈尊古也潘承祥
◆联系方式
邮箱:okpcx@163.com QQ1:513067048 QQ2:1613619349 QQ3:364235722 手机:13485881066 群QQ1:113153464 群QQ2:229600133 群QQ3:241496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