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無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1],或稱《太史公記》[參 1]、《太史公傳》[2],也省稱《太史記》[3]、《太史公》[4]。《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5]。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6]。
目錄 [隱藏]
- 1 作者與成書
- 2 史料來源
- 3 內容
- 4 版本
- 5 目錄
- 5.1 本紀
- 5.2 表
- 5.3 書
- 5.4 世家
- 5.5 列傳
- 6 批評
- 7 漢魏禁書
- 8 註疏
- 9 參看
- 10 外部連結
- 11 注釋
- 12 古代文獻參考
|
[編輯] 作者與成書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 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編輯] 史料來源
- 簡牘。《諜記》、《五帝系諜》、《尚書》、《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國語》、《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
- 檔案。司馬氏世為史官,司馬遷當任太史,因此能見到漢初檔案如詔令、記功冊等,並且用作寫史的資料;
- 見聞。比如文中有諸如「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等;
- 遊歷。比如文中有諸如:「余嘗西至崆峒,北至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五帝本紀》);「余登廬山」(《河渠書》);「吾過大梁之墟」(《魏公子列傳》)等。
[編輯] 內容
[編輯] 內容介紹
《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蹟,「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趙翼《廿二史劄記》云:「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7]。
《史記》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馬遷歿就有十篇散失[8]。西漢博士褚少孫補之。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後人補之,如《孝武本紀》摘抄於《封禪書》,褚少孫雖才識不足也不至於如此。另有唐司馬貞補《三皇本紀》。
[編輯] 內容作者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考證文風等各個方面,認為 《史記》當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極大部分並非司馬遷所作,而是司馬遷抄篡古書所得,《序》和《論贊》部分基本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為其父親司馬談所作,無法加以考證[9]。
[編輯] 版本
《史記》版本眾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
中華書局發行的《史記》,分簡體和繁體版本,也有帶「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當今最好的版本。
白話文則有韓兆琦譯注的《新白話史記》(簡化字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張烈等人譯注的《史記》(簡化字本由貴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他工具書則有哈佛燕京社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黃福鑾編《史記索引》、李曉光、李波編《史記索引》、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等。
現羅列歷代重要善本如下。
- 南宋黃善夫刻本(簡稱「黃善夫本」)
- 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南北監刻二十一史本(簡稱「監本」)
- 明朝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簡稱「毛刻本」或「汲古閣本」)
- 清朝乾隆年間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簡稱「武英殿本」或「殿本」)
- 清朝同治年間張文虎整理,金陵書局刊行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百三十卷(簡稱「金陵局本」)
[編輯] 目錄
[編輯] 本紀
卷 |
目 |
內容 |
備註 |
|
本紀 |
三皇 |
司馬貞補,有些版本收錄此篇 |
卷一 |
本紀第一 |
五帝 |
|
卷二 |
本紀第二 |
夏 |
|
卷三 |
本紀第三 |
殷 |
|
卷四 |
本紀第四 |
周 |
|
卷五 |
本紀第五 |
秦 |
有一說認為可當為《秦始皇本紀》的上篇[10] |
卷六 |
本紀第六 |
秦始皇 |
|
卷七 |
本紀第七 |
項羽 |
雖非皇帝,史記作者以「在權不在位」之名將之編入。 |
卷八 |
本紀第八 |
高祖 |
|
卷九 |
本紀第九 |
呂后 |
不列名義上的天子漢惠帝本紀,理由與項羽同 |
卷十 |
本紀第十 |
孝文 |
|
卷十一 |
本紀第十一 |
孝景 |
一說原篇已闕,從《漢書》補。由於此說缺乏證據,故信從者少[11] |
卷十二 |
本紀第十二 |
孝武 |
原篇名為『今上本紀』,原文已闕,褚少孫據《封禪書》補並改篇名 |
[編輯] 表
卷 |
目 |
內容 |
卷十三 |
第一 |
三代世表 |
卷十四 |
第二 |
十二諸侯年表 |
卷十五 |
第三 |
六國年表 |
卷十六 |
第四 |
秦楚之際月表 |
卷十七 |
第五 |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
卷十八 |
第六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卷十九 |
第七 |
惠景間侯者年表 |
卷二十 |
第八 |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
卷二十一 |
第九 |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
卷二十二 |
第十 |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
[編輯] 書
卷 |
目 |
內容 |
卷二十三 |
第一 |
禮書,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禮論》及《議兵》來代替正文 |
卷二十四 |
第二 |
樂書,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記》《樂記》來代替正文 |
卷二十五 |
第三 |
律書,一說已佚,張晏謂篇名「兵書」 |
卷二十六 |
第四 |
曆書 |
卷二十七 |
第五 |
天官書 |
卷二十八 |
第六 |
封禪書 |
卷二十九 |
第七 |
河渠書 |
卷三十 |
第八 |
平準書 |
[編輯] 世家
卷 |
目 |
世家 |
內容 |
卷三十一 |
第一 |
吳太伯世家 |
吳國 |
卷三十二 |
第二 |
齊太公世家 |
齊國 |
卷三十三 |
第三 |
魯周公世家 |
魯國 |
卷三十四 |
第四 |
燕召公世家 |
燕國 |
卷三十五 |
第五 |
管蔡世家 |
蔡國,曹國 |
卷三十六 |
第六 |
陳杞世家 |
陳國及杞國 |
卷三十七 |
第七 |
衛康叔世家 |
衛國 |
卷三十八 |
第八 |
宋微子世家 |
宋國 |
卷三十九 |
第九 |
晉世家 |
晉國 |
卷四十 |
第十 |
楚世家 |
楚國 |
卷四十一 |
第十一 |
越王勾踐世家 |
越國 |
卷四十二 |
第十二 |
鄭世家 |
鄭國 |
卷四十三 |
第十三 |
趙世家 |
趙國 |
卷四十四 |
第十四 |
魏世家 |
魏國 |
卷四十五 |
第十五 |
韓世家 |
韓國 |
卷四十六 |
第十六 |
田敬仲完世家 |
田齊 |
卷四十七 |
第十七 |
孔子世家 |
孔子 |
卷四十八 |
第十八 |
陳涉世家 |
陳勝 |
卷四十九 |
第十九 |
外戚世家 |
呂后(漢高祖后),薄姬(漢文帝母),竇皇后(漢文帝后),(薄皇后(漢景帝后,後廢)),王皇后(漢景帝 |
卷五十 |
第二十 |
楚元王世家 |
楚元王劉交 |
卷五十一 |
第二十一 |
荊燕世家 |
荊王劉賈,燕王劉澤 |
卷五十二 |
第二十二 |
齊悼惠王世家 |
齊悼惠王劉肥 |
卷五十三 |
第二十三 |
蕭相國世家 |
酇侯蕭何 |
卷五十四 |
第二十四 |
曹相國世家 |
平陽侯曹參 |
卷五十五 |
第二十五 |
留侯世家 |
留侯張良 |
卷五十六 |
第二十六 |
陳丞相世家 |
曲逆侯陳平,安國侯王陵,辟陽侯審食其 |
卷五十七 |
第二十七 |
絳侯周勃世家 |
絳侯周勃 |
卷五十八 |
第二十八 |
梁孝王世家 |
梁孝王劉武,梁共王劉買(梁孝王長子),梁平王劉襄(梁共王子),濟川王劉明(梁孝王子),濟東王劉彭離(梁孝王子),山陽哀王劉定(梁孝王子),濟陰哀王劉不識(梁孝王子) |
卷五十九 |
第二十九 |
五宗世家 |
漢景帝十三子為王:栗姬子: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於,臨江閔王劉榮;程姬子:魯共王劉餘,江都易王劉非,膠西於王劉端;賈夫人子:趙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唐姬子:長沙定王劉發;王夫人兒姁子: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
卷六十 |
第三十 |
三王世家 |
漢武帝六子中的三子:王夫人子:齊懷王劉閎;李姬子: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 |
[編輯] 列傳
卷 |
目 |
列傳 |
內容 |
卷六十一 |
第一 |
伯夷叔齊列傳 |
伯夷、叔齊 |
卷六十二 |
第二 |
管晏列傳 |
管仲、晏嬰 |
卷六十三 |
第三 |
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 |
卷六十四 |
第四 |
司馬穰苴列傳 |
司馬穰苴 |
卷六十五 |
第五 |
孫子吳起列傳 |
孫武、孫臏、吳起 |
卷六十六 |
第六 |
伍子胥列傳 |
伍子胥、白公勝 |
卷六十七 |
第七 |
仲尼弟子列傳 |
孔子弟子 |
卷六十八 |
第八 |
商君列傳 |
商鞅 |
卷六十九 |
第九 |
蘇秦列傳 |
蘇秦、蘇代、蘇厲 |
卷七十 |
第十 |
張儀列傳 |
張儀、陳軫、犀首 |
卷七十一 |
第十一 |
樗里子甘茂列傳 |
樗里疾、甘茂、甘羅 |
卷七十二 |
第十二 |
穰侯列傳 |
魏冉、羋戎 |
卷七十三 |
第十三 |
白起王翦列傳 |
白起、王翦 |
卷七十四 |
第十四 |
孟子荀卿列傳 |
孟子、騶忌、騶衍、淳于髡、慎到、騶奭、環淵、接子、田駢、荀子、(公孫龍、劇子、李悝、屍子、長盧、吁子)、墨翟 |
卷七十五 |
第十五 |
孟嘗君列傳 |
孟嘗君田文、馮驩 |
卷七十六 |
第十六 |
平原君虞卿列傳 |
平原君趙勝、虞卿 |
卷七十七 |
第十七 |
魏公子列傳 |
信陵君魏公子無忌 |
卷七十八 |
第十八 |
春申君列傳 |
春申君黃歇 |
卷七十九 |
第十九 |
范雎蔡澤列傳 |
范雎、蔡澤 |
卷八十 |
第二十 |
樂毅列傳 |
樂毅、樂間、樂乘 |
卷八十一 |
第二十一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廉頗、藺相如、李牧 |
卷八十二 |
第二十二 |
田單列傳 |
田單 |
卷八十三 |
第二十三 |
魯仲連鄒陽列傳 |
魯仲連、鄒陽 |
卷八十四 |
第二十四 |
屈原賈生列傳 |
屈原、賈誼 |
卷八十五 |
第二十五 |
呂不韋列傳 |
呂不韋 |
卷八十六 |
第二十六 |
刺客列傳 |
曹沫(劫齊桓公)、專諸(刺吳王僚)、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始皇) |
卷八十七 |
第二十七 |
李斯列傳 |
李斯 |
卷八十八 |
第二十八 |
蒙恬列傳 |
蒙恬 |
卷八十九 |
第二十九 |
張耳陳餘列傳 |
趙王張耳、陳餘 |
卷九十 |
第三十 |
魏豹彭越列傳 |
魏豹、梁王彭越 |
卷九十一 |
第三十一 |
黥布列傳 |
淮南王黥布 |
卷九十二 |
第三十二 |
淮陰侯列傳 |
淮陰侯韓信 |
卷九十三 |
第三十三 |
韓信盧綰列傳 |
韓王信、燕王盧綰、陽夏侯陳豨 |
卷九十四 |
第三十四 |
田儋列傳 |
田儋、田榮、田橫 |
卷九十五 |
第三十五 |
樊酈滕灌列傳 |
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 |
卷九十六 |
第三十六 |
張丞相列傳 |
北平侯張蒼、汾陰侯周昌、廣阿侯任敖、故安侯申屠嘉。(補:車千秋、韋丞相、魏相、邴吉、黃霸、於定國、韋玄成、匡衡) |
卷九十七 |
第三十七 |
酈生陸賈列傳 |
酈食其、陸賈、平原君朱建 |
卷九十八 |
第三十八 |
傅靳蒯成列傳 |
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 |
卷九十九 |
第三十九 |
劉敬叔孫通列傳 |
建信侯劉敬、稷嗣君叔孫通 |
卷一百 |
第四十 |
季布欒布列傳 |
季布、曹丘生、季心、丁公;欒布 |
卷一百一 |
第四十一 |
袁盎晁錯列傳 |
袁盎、晁錯、鄧公 |
卷一百二 |
第四十二 |
張釋之馮唐列傳 |
張釋之、馮唐 |
卷一百三 |
第四十三 |
萬石張叔列傳 |
萬石君石奮、牧丘侯石慶、建陵侯衛綰、塞侯直不疑、周仁、張叔 |
卷一百四 |
第四十四 |
田叔列傳 |
田叔、田仁 |
卷一百五 |
第四十五 |
扁鵲倉公列傳 |
扁鵲、淳于意 |
卷一百六 |
第四十六 |
吳王濞列傳 |
吳王劉濞 |
卷一百七 |
第四十七 |
魏其武安侯列傳 |
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灌夫 |
卷一百八 |
第四十八 |
韓長孺列傳 |
韓安國 |
卷一百九 |
第四十九 |
李將軍列傳 |
李廣 |
卷一百十 |
第五十 |
匈奴列傳 |
|
卷一百十一 |
第五十一 |
衛將軍驃騎列傳 |
衛青、霍去病(補:嘗從衛將軍之裨將:李廣(已有傳)、公孫賀、李息、公孫敖、李沮、李蔡、張次公、蘇建、趙信、張騫、趙食其、曹襄、韓說、郭昌、荀彘;嘗從驃騎將軍之裨將:路博德、趙破奴) |
卷一百十二 |
第五十二 |
平津侯主父列傳 |
公孫弘、主父偃 |
卷一百十三 |
第五十三 |
南越列傳 |
南越王趙佗、文王趙胡、明王趙嬰齊、趙建德、蒼梧王趙光 |
卷一百十四 |
第五十四 |
東越列傳 |
閩越王騶無諸、東海王騶搖 |
卷一百十五 |
第五十五 |
朝鮮列傳 |
衛滿、衛右渠 |
卷一百十六 |
第五十六 |
西南夷列傳 |
夜郎、滇國、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馬國 |
卷一百十七 |
第五十七 |
司馬相如列傳 |
司馬相如 |
卷一百十八 |
第五十八 |
淮南衡山列傳 |
淮南厲王劉長、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 |
卷一百十九 |
第五十九 |
循吏列傳 |
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 |
卷一百二十 |
第六十 |
汲鄭列傳 |
汲黯、鄭當時 |
卷一百二十一 |
第六十一 |
儒林列傳 |
詩:申公、轅固生、韓嬰;書:伏勝;禮:高堂生、徐生;易:楊何;春秋:董仲舒、胡毋生、江生。 |
卷一百二十二 |
第六十二 |
酷吏列傳 |
侯封、鼂錯、郅都、寧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僕、減宣、杜周 |
卷一百二十三 |
第六十三 |
大宛列傳 |
大宛、康居、烏孫、奄蔡、大月氏、安息、條枝、大夏 |
卷一百二十四 |
第六十四 |
遊俠列傳 |
郭解 |
卷一百二十五 |
第六十五 |
佞幸列傳 |
鄧通、趙同、北宮伯子、周文仁、韓嫣、李延年 |
卷一百二十六 |
第六十六 |
滑稽列傳 |
淳于髡、優孟、優旃(補:郭舍人、東方朔、東郭先生、王先生、西門豹) |
卷一百二十七 |
第六十七 |
日者列傳 |
司馬季主〔未闡述諸侯國之俗、僅記司馬季主之事、可能是未完稿。〕 |
卷一百二十八 |
第六十八 |
龜策列傳 |
占卜 |
卷一百二十九 |
第六十九 |
貨殖列傳 |
范蠡、子貢、猗頓、白圭、卓氏、程鄭、孔氏 |
卷一百三十 |
第七十 |
|
太史公自序 |
[編輯] 批評
- 班固批評《史記》,說它「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 干寶對《史記》不滿,《史通·二體篇》:「晉世干寶著書,乃盛譽丘明而深抑子長。其義云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遺也。」又「及干令升史議,歷詆諸家而獨歸美《左傳》。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斯蓋立言之高標,著作之良模也。」
- 劉知幾曾說:「自戰國以下,辭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12] 劉知幾甚至說《史記》將寓言、神話、傳說當作史料,「至於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於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於陽臺。夫言並文章,句結音韻。以茲敍事,足驗憑虛。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采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
- 周亮工在《尺牘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馬逃生,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既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
[編輯] 漢魏禁書
司馬遷的《史記》在漢魏期間屬於禁書,官民不得自由閱讀,即使是王公諸侯亦沒有此權利,而且刪去《史記》的《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記》的版本,與司馬遷的原稿差別很大。東漢明帝、魏明帝曹叡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馬遷誹謗漢武帝。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稱,永平十七年某日,漢明帝曾在雲龍門召見他、傅毅、賈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個宦官拿了篇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詢問他們是否覺得司馬遷的史論有不對的地方,班固指司馬遷引述賈誼過秦論:「假設子嬰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還可以保住」,這番話相當有問題[參 2]。
漢明帝劉莊對他的回答很滿意,其後派人召見班固,再次問他對司馬遷的看法是否故意投其所好,班固否認。這時漢明帝指,司馬遷這人思想很有問題,不是忠臣,漢武帝治過他的罪,他就在史書里把漢武帝寫得很不堪;雖然別人都說司馬相如浮薄無行,但總比司馬遷強[參 3]。
魏明帝曹叡亦曾批評過司馬遷,認為司馬遷因為受過宮刑而著《史記》貶損漢武帝,令人痛恨,但大臣王肅卻肯定司馬遷善於敍事,乃良史之才,不虛美,不隱惡。王肅稱漢武帝聽說司馬遷寫了《史記》後,閱到《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後,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書簡上的字,並把這些書簡扔掉了。由於漢武帝的毀損,流傳到曹魏時代的《史記》,其中的這兩篇《本紀》,只有目錄,而沒有具體文字。後來漢武帝借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為由,對他施加了殘酷的宮刑。王肅稱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撰寫「不隱惡」,令漢武帝惱羞成怒,故迫害司馬遷[參 4]。
此外,自董卓死後,文學家蔡邕因同情董卓被下獄,太尉馬日磾為此向王允求情,但王允指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結果司馬遷卻寫下誹謗漢武帝的《史記》,流傳後世,影響極壞。如今朝政不振,事態多變,類此蔡邕的士人絕不可讓他們在皇帝身邊記錄重大事務,否則將來受到非議的,只會是那些反董的士人[參 5],由於可見時人對《史記》的看法[13]。
[編輯] 註疏
歷代對《史記》的評註主要有三家,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這三家都是對史記的總結性評註。清梁玉繩的《史記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較為著名。當代有韓兆琦的《史記箋證》,以三家注和《史記會注考證》為基礎,是史記注釋詳盡之作。以下羅列歷代部分重要註家。
書名 |
作者 |
中國朝代 |
備註 |
史記集解 |
裴駰 |
南北朝劉宋 |
|
史記索隱 |
司馬貞 |
唐朝 |
|
史記正義 |
張守節 |
唐朝 |
|
漢書注 |
顏師古 |
唐朝 |
|
史通 |
劉知幾 |
唐朝 |
|
古史 |
蘇轍 |
北宋 |
|
學林 |
王觀國 |
北宋 |
|
容齋隨筆 |
洪邁 |
南宋 |
|
東萊集 |
呂祖謙 |
南宋 |
|
班馬字類 |
婁機 |
南宋 |
|
班馬異同 |
倪思 |
南宋 |
|
習學記言 |
葉適 |
南宋 |
|
黃氏⽇抄 |
黃震 |
南宋 |
|
困學紀聞 |
王應麟 |
南宋 |
|
滹南遺老集 |
王若虛 |
南宋 |
|
資治通鑑音注 |
胡三省 |
南宋 |
|
仁山文集 |
金履祥 |
南宋 |
|
丹鉛總錄 |
楊慎 |
明朝 |
|
史記考要 |
柯維騏 |
明朝 |
|
史詮 |
程⼀枝 |
明朝 |
|
震川集 |
歸有光 |
明朝 |
|
史記鈔 |
茅坤 |
明朝 |
|
泌園集 |
董份 |
明朝 |
|
史記評林 |
凌稚隆 |
明朝 |
|
史記測義 |
陳子龍 |
明朝 |
|
史記考 |
陳仁錫 |
明朝 |
|
鈍吟集 |
馮班 |
明朝 |
|
湘帆堂集 |
傅占衡 |
明朝 |
|
日知錄 |
顧炎武 |
明朝 |
|
得樹樓雜鈔 |
查慎行 |
清朝 |
|
史記注補正、望溪文集 |
方苞 |
清朝 |
|
義門讀書記 |
何焯 |
清朝 |
|
春秋大事表 |
顧棟高 |
清朝 |
|
讀史記十表 |
汪越 |
清朝 |
|
白天山房雜著 |
王懋竑 |
清朝 |
|
殿本史記考證 |
張照 |
清朝 |
|
史記考證 |
杭世駿 |
清朝 |
|
史記功臣侯表考證 |
齊召南 |
清朝 |
|
經史問答 |
全祖望 |
清朝 |
|
史記志疑 |
梁玉繩 |
清朝 |
|
十七史商榷 |
王鳴盛 |
清朝 |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
二十二史劄記 |
趙翼 |
清朝 |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
廿二史考異 |
錢大昕 |
清朝 |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
漢書辨疑 |
錢大昭 |
清朝 |
|
三書正譌、月表正譌 |
王元啟 |
清朝 |
|
金石萃編 |
王昶 |
清朝 |
|
史記左傳雕題 |
中井積德 |
清朝 |
|
龍城札記、鍾山札記 |
盧文弨 |
清朝 |
|
惜抱軒筆記 |
姚鼐 |
清朝 |
|
考信錄 |
崔述 |
清朝 |
|
讀書雜志 |
王念孫 |
清朝 |
|
經傳釋詞、經義述聞 |
王引之 |
清朝 |
|
四史發伏 |
洪亮吉 |
清朝 |
|
讀書叢錄 |
洪頤煊 |
清朝 |
|
漢書疏證 |
沈欽韓 |
清朝 |
|
史記蠡測 |
林伯桐 |
清朝 |
|
銅熨斗軒隨筆 |
沈濤 |
清朝 |
|
儆居集 |
黃式三 |
清朝 |
|
曝書雜記 |
錢泰吉 |
清朝 |
|
校刊史記札記、舒藝室隨筆 |
張文虎 |
清朝 |
|
求闕齋讀書錄 |
曾國藩 |
清朝 |
|
史記札記 |
郭嵩燾 |
清朝 |
|
漢書注補正 |
周壽昌 |
清朝 |
|
湖樓筆談 |
俞樾 |
清朝 |
|
越縵堂日記 |
李慈銘 |
清朝 |
|
史記漢書瑣言 |
沈家本 |
清朝 |
|
漢書補注 |
王先謙 |
清朝 |
|
史記探源 |
崔適 |
清朝 |
|
史記會注考證 |
瀧川龜太郎 |
清朝 |
|
觀堂集林 |
王國維 |
清朝 |
|
史記訂補 |
李笠 |
中華民國 |
|
史林雜識 |
顧頡剛 |
中華民國 |
|
史記新證、漢書新證 |
陳直 |
中華民國 |
|
史記箋證 |
韓兆琦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編輯] 參看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史記
[編輯] 外部連結
- 《史記》全文
- 《史記》全文簡體
- Samebook本書全文在線閱讀
[編輯] 注釋
- ^ 《史記·太史公自序》;「幾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王充《論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書》,劉子改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
- ^ 《史記·龜策列傳》褚先生補
- ^ 《風俗通義·正失篇》云「謹案《太史記》,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滅」。
- ^ 揚子《法言·問神篇》
- ^ 王靜安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據《三國·魏志·<王肅 (三國)|>傳》,謂《史記》之名始於王肅。楊明照《太史公書稱史記考》指出《史記》名稱,始於東漢靈獻之世。(《燕京學報》第二十六卷)
-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 ^ 自司馬遷創「太史公曰」以來,後代史家多響應。劉知幾《史通·論贊》載「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士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撰,劉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列其所號」范曄還把《後漢書贊論》編為四卷,希望「有賞音者」。
- ^ 「而十篇缺,有錄無書。」《漢書·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 ^ 《呂思勉集》,p256,花城出版社,2011.8
- ^ 見韓兆錡《新譯史記讀本》卷五。
- ^ 如漢衛宏、魏王肅、晉葛洪,皆從亡缺之說。但古今以來的學者,梁玉繩、范文瀾、余嘉錫等皆予以駁斥。
- ^ 《史通》外篇《雜說》
- ^ 夢斷三國:袁紹篡位陰謀破產記.羅三洋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第128頁.ISBN:978-7-5078-2895-5
[編輯] 古代文獻參考
- ^ 班固《漢書·楊惲傳》:「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
- ^ 班固《典引》:永平十七年,臣與賈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詣雲龍門,小黃門趙宣持秦始皇帝本紀問臣等曰:「太史遷下贊語中,寧有非耶?」臣對:「此贊賈誼過秦篇云,向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絕也。此言非是。」
- ^ 班固《典引》——即召臣入,問:「本聞此論非耶?將見問意開寤耶?」臣具對素聞知狀。詔因曰:「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司馬相如洿行無節,但有浮華之辭,不周於用,至於疾病而遺忠,主上求取其書,竟得頌述功德,言封禪事,忠臣效也。至是賢遷遠矣。」
- ^ 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 ^ 范曄《後漢書.蔡邕列傳》,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邕遂死獄中。
◆编者简叙
当今“辞赋热”掀起者赋帝其人简介:(赋帝名片)
①中赋0-20号平台 赋帝骈尊古也司马呈祥潘氏 总编审
②中国兴赋第一人 赋坛领袖 弘骈先驱 元勋辞赋文化推广家
③千城赋 千校赋 千山赋 万水赋 百阁百楼赋 总设计师 兼 执行官
④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 兼 中华赋学院院长
⑤辞赋文化出版商 网络辞赋首席编辑师 中华辞赋(第一)网及其20网组建者
⑥《赋苑琼葩》《千城赋》《中华新辞赋选粹》《中华辞赋报》总纂官 兼 主编
⑦第一辞赋收藏家 中华辞赋最大文库集大成者 辞赋骈文资源大规模系统化整理者
⑧当今“辞赋热”掀起者 总策动师 当代中华辞赋复兴与繁荣的导启者 开拓者 建树者
⑨中国著名辞赋家创作集团 团长 兼 总指挥 当代主流辞赋家群体 精英代表 卓越领导人
⑩著名辞赋家 骈文家 古文家 学者 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赋帝骈尊古也潘承祥
◆联系方式
邮箱:okpcx@163.com QQ1:513067048 QQ2:1613619349 QQ3:364235722 手机:13485881066 群QQ1:113153464 群QQ2:229600133 群QQ3:241496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