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沿革
宜兴乃历史悠久之文化名城。自秦建县,称阳羡,荆溪,晋改设郡 ,称”义兴“,宋避太宗讳,更名”宜兴“,距今已2200余年。地处苏,浙,皖 三省交界,乃“太湖之滨”。文化灿烂,融吴,越,楚,中原之精粹;风景 优美,山岭平原湖泊,溶洞竹海茶园,引人入胜。灵秀育英才,宜兴史上 文人学士,灿若星辰;贤臣名将,代不绝书;四状元十宰相闻名遐迩。至近代,八千余教授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教授之乡“,更有19位宜籍两院 院士,12位将军,多位省部级党政领导。今宜兴乃江苏省重点发展城市,名列我国百强县市竞争力第九位,新宜兴正在崛起之中。
阳羡山水甲江南。山育之市,水孕之城,青山秀水,蕴含天地灵气;奇洞美石,疑为鬼斧神工。荆溪穿城,连东西两氿,分地为二。南山为屏,北原为毯,西置圩区,东临太湖,地貌丰富且时气俱佳。自古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果然物华天宝之地也。 陶之古都,竹之海洋,茶之绿洲,洞之世界。名城之秀丽,蜚声内外。 陶都文明兮七千余。“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五色土制壶,名曰紫砂,巧夺天工。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今,饮誉世界,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乃“陶都之花”; 竹茶大产,山地茶园处处,竹海茫茫,风光无限,婆娑竹影,鸟鸣竹涛,一片冰心在竹海。忆唐时,皇帝重饮,犹喜阳羡名茶,年年上贡,美誉“阳羡唐贡茶”。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确有据;溶洞十余,以善卷,张公最负盛名,有古迹,题咏,碑刻百余。三国孙吴王朝,封禅墨山,文人雅士,喜游善卷,流传无数。善卷幽深迷离,风景奇丽,洞洞相连,洞中有河,河可行舟,有“江南第一胜迹”之誉。洞洞有名,洞洞有灵,或神仙窟宅,或精灵家居,游客流连忘反。 山兮赋刚毅,水兮赋柔情。阳羡周处勇除三害,忠勇殉国;岳爷受害,庇于此地,浩然正气,千秋相传;东坡曾于此讲学,买田卜居,渴望终老,作第二故乡。文化浓厚,“父子兄弟皆教授”,“一门博士”,讲读传家,重教勤学,巍然成风,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科举时,进士四百余,状元宰相十余,官人甚多,或以德才治国,或以武略安邦,或以文学垂范。文人雅士,多名传青史,唐蒋防,明吴炳,清陈爷,志怪小说遍地。数不尽江山胜迹,道不完文采风流也! 徐公故里,阳羡何其胜哉!佛儒道共存,图腾传说兴盛不衰。节目繁多,祀物怪异。山,水,湖,蝶,田螺,花,树,竹,桥,蚕,皆有神,洋洋民俗大观也。自古山水书画一体,阳羡书画不绝。徐悲鸿之奔马,钱松品之山川,吴冠中之小桥流水,无不登峰造极,赞叹不已。 花亦缱绻兮,蝶亦缱绻,爱亦千年兮,梦亦千年。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碧草青青之地,繁花盛开,彩蝶双双兮!山有碧鲜庵,英台故宅。朱阙画栋,璀璨玲珑。四久(九)五十里至祝陵,英台葬地。英台阁,蝴蝶轩,琴剑之塚,七里亭,史迹犹存。梁祝源于此,兴于此,深扎阳羡,传于江浙,漫游中原,千古情缘,乃“东方茱丽叶”。 今宜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乃全国唯一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园。新农村建设蓬勃进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八大优势产业群绘就灿烂星空,宜兴腾飞指日可待。 文之无华,其行也短。白驹过隙兮,沧海桑田处。怀往事而越千秋,顾当代而瞩百业,锦绣宜兴,前程辉煌!
◆辞赋编辑家·千城赋总设计师·潘承祥统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