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沿革
宜城,位于鄂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境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春秋时期,为楚国郢都所在地,10余位楚王在此建都185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置宜城县,宋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改名为华山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名宜城县。1945年,为纪念爱国英雄张自忠上将,更名自忠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复名宜城县。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
宜城历史文化厚积。自古人文荟萃,代有人出。举凡宋玉、王逸、庞蕴、马良、马谡、段成式、王万芳等文武贤才名传于世,芳留后人。杜甫、王维、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千古传唱的诗篇。
当代的宜城,已经建成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尤其是2006、2007、2008连续三年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暨全国铁人三项冠军杯系列赛在宜城成功举办,宜城愈加显现其宜人居、宜创业、宜发展的魅力,成为汉江这条美丽玉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宜城赋
张 璞
滔滔汉水北来,悠悠蛮河西泻。江河环绕,尽呈龙蟠之姿;襟怀锦湖,更显楚天烟阔。观乎是城,天应翼轸分野,地接荆楚龙脉。据襄荆之首扃,南北咽喉;控随南之关口,东西锁钥。斯乃楚郢,西汉始名。夷邑雅化,故曰宜城。古以军事要地兵家必争,今以繁华之阜商贾不绝。
古之名都,何谓之耶?郢者,楚王治处也。十王屯郢两百载,虏息伐夔灭扬越。襄阳津北封千里,疆土东扩渐南北。春秋居“五霸”,战国 “七雄”列。问鼎中原,气吞日月!犹看那,卢罗为楚灭,遗民至辰韩,江原道上“端午节”,祭粽、挂艾承一脉1。嗟夫!汉称宜城“冠盖里”2,刺史刻铭叹盛也!
人文翘楚,何谓之耶?筚路蓝缕,涵勇蕴韧。八景叹古,三台3冠今。楚皇城、白起渠,见证楚秦争霸;车马坑,青铜剑,再现金戈铁马。美宋玉,赋体之祖开先河;淳于髡4,谑谏之宗称大家。秦丰起义,倍受史志褒赞;王逸注辞,文章千古流传。向朗、向宠,《三国志》书有表,马良、马谡,入传《资治通鉴》。庞蕴汉水沉金,隐居石洞;王凝建贲于园,归作钓翁。丘瑜三代恨国陷,骂贼捐躯;季远3四世皆秀才,御赐殊荣。张国荃响应辛亥,襄阳分府;周锡荣光复宜城,旗卷西风。沙场亮剑,鄂豫边省苏维埃新街擎旗;五师突围,解放军襄河抢渡气贯长虹。红军堂里,贺龙段德昌会师刘猴旌旗飘扬;长山顶上,上将张自忠血染翠麓丰碑昭彰。呜呼!山川有记兮卓尔不群;地灵人杰兮独秀史林!
城之魅力,何谓之耶?山水毓秀,连江平畴。湖在城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城在绿中,精品城市,神州谁俦?政府绘蓝图,创意招商以追日;人民书华章,竞相引资摘北斗。高新项目似林立,崛起工业新城;加工企业若春笋,高昂产业龙头。宜城美,美在环境:鲤鱼湖,碧水腾浪;情侣路,曲岸垂柳。城中楼,亲水摩天;新农村,绿掩别墅。民心路,环乡穿组;放心水,进村入户。宜城美,犹在小吃:盘龙鳝, 引来方圆百里宾;焖大虾,倾倒南北千里客。宜城美,更在美酒:宜城醴醪,苍梧飘香。古有杜康台,井水当酒卖;仙酒楚瓶贡,刘伶为醉来。有道是,梁帝闻后便系马,曹植饮后赋醉态。呜呼!飞羽逐觞势醉月,不夜城里赛蓬莱!
城之盛名,何谓之耶?“小胖子”名噪华夏,“吨粮田”全国榜首。鄂北名产,半数楚都,绿色珍品,俨然辐辏。宜城名,名在品牌:西瓜、香菇,名抢两广之轴;皮蛋、板鸭,誉牵国宴之毂。花生油料,享名湖北第一;人造水晶,堪称中原独有。宜城名,名在科教:全国先进,映日射虹;状元魁首,凤鸣楚都。宜城名,名在文化:《大象舞》6传古楚之风韵;《兰花筒》飘八仙之羽袖。两度明星演唱会,声震荆楚;三届洲际铁人赛,享誉亚洲。
噫嘘兮!沧桑巨变,非是神笔,焉成锦绣?楚都闻名,无有神助,安驰神州!宜城宜城,宜居宜人;宜城宜城,宜桑宜林;宜城宜长寿,宜城宜旅游,宜城宜经商,宜城宜成就!楚凤涅槃开新屏,蛟龙出海争鳌头,一鸣惊人再展翅,一飞冲天壮志酬!
歌曰:夫吾宜城,江河汤汤;魅力四射,凤举龙禳;歌之颂之,永载辉煌!
注释:
1武王灭卢国时,遗民南徙,至长沙,后在韩终率领下越东海,在朝鲜半岛江原道着陆。其风俗过端午节、桂艾,还有汉江、丹阳、太白山,洞庭湖名等与楚一脉相承。
2冠盖里:冠盖,即衣冠伞盖,指做官人。《水经注》云:汉时宜城,仅刺史、两千石卿者数十人,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见之,刻铭曰:“实敷俊乂,作汉之英”。
3三台:即郾子台,在城关西岗上,为古郾国国君子爵所居之地;倒马台:在宜城北门外,传说有人骑城隍庙的泥马走到此处时,恰逢鸡叫,泥马就倒在这个地方;杜康台:在宜城宾馆与矿山公司交界处,传说当年杜康在此造仙酒。
4淳于髡,齐威王时谑谏大师,宜城候塘驿是他当年放膺的地方。
5王万芳,字季远,其曾祖父王帝礼、祖父王世铎都是秀才,其父王述文官至工部主事,故有此说。
6大象舞:相传楚文王时,南方某国派人送大象与楚国,送象人在十里坪这个地方将象丢失。为免杀身之祸,送象人模仿楚人角觝,又渗入大象动作,在楚宫演示大象舞,以此使楚文王消了气。由于象是“祥”的谐音,以后楚人便将此大象舞传承了下来。
作者简介:张璞,男,现年46岁,大学文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签约作家,发表小说、报告文学50余篇,出版有报告文学专集《一个倔强女人的世界》、长篇小说《桃花源传奇》(上中下册),现为襄樊日报社记者。
电子信箱:thy33992@163.com 地址:湖北宜城市沿堤街90号 襄樊日报宜城市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