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名城,阶州古郡,陇南首府,武都之区。处在白龙江中游,位于甘肃省东南。坐北朝南,傍水依山。依五凤山之脉,三面环山,山雄西北;濒白龙江之滨,一面临水,水绕东南。兵家必争,处陇南之要冲,形如伊洛;攻守皆宜,位全市之中枢,势比崤函。据南北之通津,畅达三省;扼东西之咽喉,连衢五县。襟四水而带群山,连八县以通川陕。
考武都之沿革,历史悠久而辉煌;计经历之岁月,历程坎坷而峥嵘。夏商属氐,氐文化之源泉;二周为羌,羌文明之摇篮。汉武帝兴兵拓疆,郡建武都;魏太武征伐四方,镇置武都。盛唐之时始称武州,后改阶州;五代十国时局纷乱,治权迭变。明清依旧谓阶州,民国改称武都县。而今称为武都区,陇南首府所在地。
古城文化,灿煊辉煌。人文历史,根系沃壤。吸吮白龙大江之水,融含五凤鸣叫之唱。清丽含蓄,深厚开朗。仰韶文化,岁月悠长;寺洼文化,人文悠藏。齐家文化,历史弥久;马家文化,绚丽辉煌。五凤山之灵气,俊彦造就;白龙江之灵水,子民滋养。邢澍鸿儒硕学,才兼八斗,一代宗师,后世景仰;丁煜揭竿抗金,赤胆忠心,保家卫国,千古良将。卯在东,志操轶群,权贵敬畏;杨难当,氐族豪强,称雄一方。吴挺保蜀抗金,志在安邦;李揆隐退武都,身立名扬。吴鹏翱,博征考据,《武阶备志》,史册煌煌。杜凌云献身教育,王宗贺创办学堂。一代师表焦世武,德高望重;农民书家袁尚文,翰墨飘香。西固起义,孙铁峰担纲;游击大队,龙一飞首创。俊杰出类拔萃,英才青史流芳。
武都古郡,山川壮丽;阶州古城,景美华芳。旅游景区锦集,名胜古洞幽藏。巍巍五凤山,洞天福地,积灵蕴秀;幽幽真武观,殿隐林间,汇翠含苍。石碑四通,庙宇叠嶂。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春夏秋冬,香客成行。美与黄山相继,秀与峨嵋堪比,幽与青城匹敌,奇与武当共论,险与华山媲美,雄于泰山相当。真武观隐于山峦,道法自然;全真教兴于此山,教化四方。峨峨莲花山,古木参天;静静莲花寺,画栋雕梁。菩萨辟幽静之阆苑,佛祖择修行之道场。佛法兴于此山,是心作佛;净土参学此寺,修学焚香。境有奇景,良可叹赏。瓦屋山色,奇花异卉开莽山;浩气雄礴,晨钟暮鼓传绝响。万象洞天,洞窟深邃,美妙神奇,步移景换。岩溶地貌,形成艺术宫殿;石柱石幔,造就自然景观。月宫龙宫天宫,区分三大洞天。包罗万象,人称“北方第一洞”;姿彩琳琅,名人题词“万象洞”。朝阳仙洞,老禅卧化,羽化登仙,乃称“仙洞”;洞窟林立,庙宇嵌山,坐西向东,故名“朝阳”。林木氤氲,奇石遍山。云雾绕绕,芳草艳艳。古木参天,鹤飞林端。鸢飞戾天者,望而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而忘返。水濂古洞,嵌于峭壁,楼阁悬空,立柱井然,奇惊天险,仙境人间。红女得道,后建祠堂,商隐西游,著诗悯怜。四时芳草绿荫,八节花明柳暗。行脚之处,处处美景;落日之时,时时绚烂。风景迥异,不可胜举,名胜美奇,誉播陇原。
武都之地,河谷蜿蜒。气候独特,雨量沛丰;光热充足,湿润温暖。八节有序,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武都油橄榄,遍山种植,九州美名;花椒“大红袍”,品种优良,中外誉满。“武都黄连”,饮誉华夏;“米仓红芪”,古今称赞。资源丰裕,蕴藏煤炭。
武都之区,幢幢高楼林立;阶州古城,新旧建筑相间。城墙巍巍,登临以怀古;城楼高耸,凭栏以远瞻。古城新市,天成浑然。形胜奇于陇右,风水优乎陇南。天赐其秀,融山川之灵气;地倚其丽,得自然之秀炫。
改革开放春风荡,武都今朝新气象。区委领导,德教行政;政府班子,法令滋彰。审时度势,明察天时地利优势;深谋远虑,善体民声民意所向。励精图治,顺乘西部开发长风;胸怀大局,劈斩困扼险阻巨浪。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克勤克俭,和谐呈祥。沿古阶州重镇之势,开今市区奋进之方。政通人和,道奔康庄;改革发展,计促富强。特色产业,橄榄油生产冲出亚洲;旅游产业,万象洞旅游发展兴旺。花椒艺术节,融合经济文化;初春桃花会,兼具踏青游赏。农林牧副渔,千帆竞发;教科文卫体,百舸争航。电器电视,村村“联通”,信息高速;电话手机,人人“移动”,网络流光。同心戮力铸就武都锦绣前程,万众一心共谱武都和谐新章!
欲问万载兴衰事,尽可寻访古阶州。方寸之纸,难述万载风流;咫尺之笔,岂穷古城春秋?
赞曰:
千年古城,潮起潮落;美轮美奂,气壮山河;
商贾云集,花椒丰硕;经济高效,橄榄种播;
景区荟萃,怡然游乐;风调雨顺,频奏凯歌;
宜居市区,美好生活;太平盛世,永葆祥和!
——戊子仲冬撰于山西·大同·新荣,己丑仲春修改于甘肃·酒泉·肃州,庚寅仲夏定稿于甘肃·陇南·武都。
注释:
[武都] 原甘肃省武都县,现在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启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三省] 三省,指四川,陕西,甘肃三省。 [五县]指陇南市所属的文县、康县、西和、礼县、宕昌,武都处在这五县的中间。 [四水] 指武都境内的北峪河、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 [八县]指陇南市所属的文县、康县、西和、礼县、宕昌、成县,徽县,两当。[夏商……在地] 武都的简单历史沿革为: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西汉武帝元时建武都郡;南北朝北魏太武帝置武都镇。唐代景福年间武州更名为阶州;明朝阶州隶属于巩昌府;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时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民国2年改为武都县;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 [仰韶……辉煌] 武都的古文化有: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物普查、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邢澍……名扬] 邢澍,字雨民,号佺山,金石学家、史学家、诗人、诗论家,阶州(今武都)人,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关右经籍考》、《金石文学辩异》、《金石礼记》等著作都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丁煜,阶州(今武都)人,宋代抗金名将。卯在东,阶州(今武都)人,著名明朝官吏,其人美丰仪,善谈论,志操轶群,录请不避权贵。杨难当,南北朝时武都氐族豪强。吴挺,宋代抗金名将,生于今武都桔柑乡。李揆,武都汉王大平山记尚爷庙碑载:唐代名人、礼部尚书李揆在平定西番之乱后,退居陇南武都郡旧城。吴鹏翱,清代阶州人(今武都),《武阶备志》的编撰者。杜凌云(1884~1938),武都安化人,曾家设私塾,义务教育村童,投身地方教育事业。王宗贺(1880~1939),武都两水前村人,两水高等小学校的创办者。焦世武(1903~1994),武都柏林人,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袁尚文(1903~1988),武都柏林人,农民书法家。孙铁峰(1904~1981),武都池坝人,西固起义领导者。龙一飞(1915~1968),武都龙坝人,武都游击大队的首创者。 [五凤山] 五凤山又名真武山,是陇南名山之冠,位于甘肃武都县城北三公里处的群山拥抱之中,海拔二千四百多米,是以道教文化为中心的名山,信奉全真教龙门派,陇南市武都区道教协会所在地。 [莲花山] 位于甘肃武都县城北,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山,信奉佛教净土宗,陇南市武都区佛教协会所在地。 [万象洞天] 即万象洞,位于武都县西15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杨庞村半山腰,民国时期陕、甘、青检察使高一涵在洞中所题“别有洞天”和赵朴初题写的“万象洞”。 [朝阳仙洞] 即朝阳洞,位于陇南武都区达角弓乡陈家坝境内,朝阳洞坐西向东,每当朝阳初升,有阳光射入洞内故名,又因传说明代,有一老禅“卧化”于洞中,成仙而去,称为“朝阳仙洞”。 [水濂古洞] 即水濂洞,位于城北五华里的五凤山下脚下,是史料记载的武都“八景”中仅剩的“三洞一山”之一。 [红女得道句] 相传在唐代以前,一女名红玉,为王母娘娘之小女,下凡遇一狠心的婆家,对其百般虐待后跳崖自尽,后红女得道成神,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福佑万民的神女,就在五凤山麓石岩洞立祠祭祀她,据《武阶备志》记载,晚唐诗人李商隐曾两次游历红女祠,并写下《过圣女祠》和《重过圣女祠》两诗,怜其寂寞、凄清的境地。 [油橄榄] 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大红袍:武都的“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国外。 [“武都黄连”,饮誉中外;“米仓红芪”名耀古今] 武都有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米仓红芪”、“武都黄连”饮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