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潘岳是西晋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娴于辞藻,善缀辞令,工于诗赋哀诔,文学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对潘岳整体性的研究比较薄弱,一方面由于篇幅或文体的限制,或者是因为历史的局限,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谱生平研究或作品艺术特点分析上等某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由于其人品的一点瑕疵,学界对潘岳研究论述或拘于成见,或比较零散,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潘岳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对其文品、人品的评价等方面,结合他的作品分析,深入全面地了解潘岳其人,公正的评价其文学成就。本文从以下三个章节来对潘岳进行研究: 第一章:潘岳生平的研究。该部分从潘岳家世、婚姻、仕官经历等方面追忆潘岳的生平事迹。从他的家世背景、仕官经历能看出他一颗正直的心灵被复杂的黑暗现实逐渐扭曲的过程。 第二章:潘岳文学创作的研究。该章内容分三个部分来论述:其一,潘岳的诗。本部分从潘岳的应制诗、悼亡诗、述志诗三个方面论述其诗歌多样的风格。其二,潘岳的赋。他被成为“魏晋之赋首”,从隐逸之赋到感怀之赋,到纪行叙事大赋,再到咏物小赋,流露出潘岳真实复杂真挚的情感。其三,潘岳的哀诔。在世积乱离的现实刺激,悲美风尚的间接影响,文体的推动等方面因素,潘岳突破文体的选择,因人立体,善叙哀情,采用史传哀诔大序的造就和哀诔文的融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伤悼作品。 第三章:对潘岳的评价的历史审视。其中第一节论述历代对潘岳的评价,主要是文品和人品评价两个方面。从历代诗话、赋及有关的著作中整理出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从六朝到唐:赏誉多于毁;从宋到明清:贬多于毁;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潘岳以其人品和形式主义诗风受到批评,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潘岳有了再发现。第二节论述对潘岳的再评价,依然文品和人品两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品和文品应结合来看,潘岳的文学地位和贡献不容忽视。
【关键词】:潘岳 生平 文学创作 历史审视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3
- 第一章 潘岳的生平13-21
- 第一节 家世及婚姻13-15
- 第二节 仕官经历15-19
- 一、早期栖迟下僚16-17
- 二、后期宦海沉浮(惠帝永熙、元康年间)17-19
- 第三节 著述辑录19-21
- 第二章 潘岳的文学创作21-50
- 第一节 潘岳的诗21-28
- 一、应制诗别具一格21-24
- 二、述志诗言己志24-25
- 三、悼亡诗以情为宗25-28
- 第二节 潘岳的赋28-39
- 一、宦海沉浮中的隐逸之赋29-31
- 二、哀悼逝者的感怀之赋31-33
- 三、体制宏大的纪行叙事大赋33-36
- 四、题材新颖的咏物小赋36-39
- 第三节 潘岳的哀诔39-50
- 一、哀诔产生的背景39-43
- 二、哀诔的艺术成就43-50
- 第三章 潘岳评价的历史审视50-59
- 第一节 历代对潘岳的评价50-54
- 一、六朝至唐:赏誉多于毁50-51
- 二、宋到明清:贬多于毁51-53
- 三、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评判中的再发现53-54
- 第二节 对潘岳的再评价54-59
- 一、对潘岳人品的再评价54-56
- 二、对潘岳文学创作的再评价56-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4-6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吉广舆;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诗品与人品的出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潘新国;潘岳哀词试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君;建安气象[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孙兰;《诗品》谢朓条三议[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林大志;再论萧纲的宫体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丁玲;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气”的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安葵;;初读汤显祖诗[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万钟;;王逸理解的《离骚》[A];中国楚辞学(第七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5 马予静;;西汉文章两司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考论[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律光;;论辛弃疾修辞学——“用典”之艺术特色[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玉平;;《柳毅传书》:从传奇、杂剧到民间傩戏[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9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10 余伟伟;;论筷子与刀叉的比较分析对现代设计的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3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7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8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9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皓月;建安诗歌中的悲风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范海玉;刘长卿五言律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3 万德凯;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4 宋红霞;陆机诗歌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年 9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旭;潘岳若干问题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胡旭,王海兵;潘岳三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苗健青;试论潘岳人格的悲剧性[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挺秀;;曹雪芹卒年新考[J];红楼梦学刊;1980年03期 2 郑学弢;;释“妪”——《世说新语》释词之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蔡川右;;古代哀悼诗文的艺术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魏明安;;傅玄是太康作家吗?[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易竹贤;;潘岳是“有骨气的文学家”吗?——对《鲁迅杂文与魏晋文章》的一点意见[J];学习与探索;1981年02期 6 丁宝林;;古代年令称谓拾零[J];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04期 7 王彤;苏丹史学界简况[J];世界历史;1982年04期 8 斯然;“文如其人”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2年06期 9 汪梅峰;;自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02期 10 ;简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琦;;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寺尾刚;张采民;;日本的李白研究简介[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3 松浦友久;张采民;;李白的出生地及家世——以异族说的再研究为中心[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4 郁贤皓;;李白生平研究综述[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5 王伯奇;;李白初识杜甫时地新考[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6 叶帮义;;读《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有感[A];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朱玉麒;;2000年李白研究情况综述[A];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吴在庆;;韩偓诗解读及相关问题辨释[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佟延燕;;葛利普生平研究(摘要)[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裴东;法国政府向潘岳授勋[N];中国质量报;2000年 2 ;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0年 3 综质;我国在原产地命名制度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经济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改革与全国同步 体制与全国衔接[N];西藏日报;2000年 5 记者 童第轶 陈思;实现资本市场与养老基金良性互动[N];中国证券报;2001年 6 京山;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根本在于制度创新[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7 辛化雯;改革审批制重在制度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8 张闻;民营经济正面对创新发展大好时机[N];科技日报;2001年 9 张西;《红楼梦》与南京方言[N];科学时报;2001年 10 林辉;潘岳 在不断攀越[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智慧;李翱年谱稿[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莉;杜荀鹤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月欣;张可久散曲研究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维;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死亡观[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5 图雅;喀尔喀绰克图洪台吉生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林辉莹;韦庄及其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范少琳;潘陆风格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江君;从潘岳的创作看其心态与情感[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玉华;顾瑛生平、雅集、交友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王栋梁;唐代“吴中四士”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