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协 中赋联 中文会
赋帝辞皇 审 赋后 辑 赋姑 录
太和赋大赛征稿评审揭晓
共搜索到 2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1页,每页 20 条 |
| 共搜索到 2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1页,每页 20 条 |
| 共搜索到 2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1页,每页 20 条 |
| |
《太和赋》评选结果 |
序号 |
文体 |
编号 |
作者 |
获奖等次 |
备注 |
1 |
太和赋 |
2 |
尚荣光 |
一等奖 |
|
2 |
太和赋 |
1 |
侯铭 |
二等奖 |
|
3 |
太和赋 |
34 |
杜江平 |
二等奖 |
|
4 |
太和赋 |
30 |
赵继杰 |
三等奖 |
|
5 |
太和赋 |
36 |
王忠民 |
三等奖 |
|
6 |
太和赋 |
39 |
邹强 |
三等奖 |
|
7 |
太和赋 |
3 |
郝在礼 |
优秀奖 |
|
8 |
太和赋 |
7 |
魏诗田 |
优秀奖 |
|
9 |
太和赋 |
8 |
高增轩 |
优秀奖 |
|
10 |
太和赋 |
13 |
张兴良 |
优秀奖 |
|
11 |
太和赋 |
18 |
胡效玉 |
优秀奖 |
|
12 |
太和赋 |
31 |
李贺利 |
优秀奖 |
|
13 |
太和赋 |
32 |
张斌 |
优秀奖 |
|
14 |
太和赋 |
33 |
张莉 |
优秀奖 |
|
15 |
太和赋 |
35 |
刘维刚 |
优秀奖 |
|
16 |
太和赋 |
38 |
张奇 |
优秀奖 |
|
17 |
太和赋 |
42 |
任品卿 |
优秀奖 |
|
18 |
太和赋 |
50 |
孙江浦 |
优秀奖 |
|
19 |
太和赋 |
52 |
马建勋 |
优秀奖 |
|
20 |
太和赋 |
62 |
胡健 |
优秀奖 |
|
21 |
太和赋 |
67 |
夏雪芹 |
优秀奖 |
|
22 |
太和赋 |
68 |
张大伟 |
优秀奖 |
|
23 |
太和赋 |
74 |
刘浩 |
优秀奖 |
|
24 |
太和赋 |
76 |
王俊才 |
优秀奖 |
|
25 |
太和赋 |
78 |
郭树标 |
优秀奖 |
|
26 |
太和赋 |
79 |
随冲 |
优秀奖 |
|
27 |
太和赋 |
11 |
王丹平 |
入围奖 |
|
28 |
太和赋 |
26 |
王瑞祥 |
入围奖 |
|
29 |
太和赋 |
29 |
吴爱华 |
入围奖 |
|
30 |
太和赋 |
37 |
张影 |
入围奖 |
|
31 |
太和赋 |
4 |
苗玉辉 |
入围奖 |
|
32 |
太和赋 |
5 |
杨继芳 |
入围奖 |
|
33 |
太和赋 |
10 |
鞠忠 |
入围奖 |
|
34 |
太和赋 |
15 |
王梅 |
入围奖 |
|
35 |
太和赋 |
17 |
朱连科 |
入围奖 |
|
36 |
太和赋 |
21 |
王芬霞 |
入围奖 |
|
37 |
太和赋 |
43 |
关辉 |
入围奖 |
|
38 |
太和赋 |
44 |
刘心云 |
入围奖 |
|
39 |
太和赋 |
45 |
李良军 |
入围奖 |
|
40 |
太和赋 |
46 |
张永剑 |
入围奖 |
|
41 |
太和赋 |
47 |
周凯 |
入围奖 |
|
42 |
太和赋 |
48 |
晨雨 |
入围奖 |
|
43 |
太和赋 |
56 |
张彪 |
入围奖 |
|
44 |
太和赋 |
59 |
李艳 |
入围奖 |
|
45 |
太和赋 |
65 |
朱华 |
入围奖 |
|
46 |
太和赋 |
69 |
靳振明 |
入围奖 |
|
47 |
太和赋 |
70 |
细阳翁 |
入围奖 |
|
48 |
太和赋 |
72 |
时歌 |
入围奖 |
|
49 |
太和赋 |
75 |
王钦臣 |
入围奖 |
|
50 |
太和赋 |
77 |
马烽 |
入围奖 |
|
|
|
|
|
|
|
◆《太和赋》征文评奖揭晓
《太和赋》征文评选活动于2015年4月25、26日在合肥举行。经过专家的认真评审共有26篇太和赋获奖,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0名。
本次《太和赋》征文活动由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其目的是为发挥思想理论引领和文化凝聚人心作用,大力弘扬“实干取胜,敢于担当、敢争一流,自信、自尊、自豪”精神,发掘太和历史文化,营造太和人精神家园,增强太和人归属感,形成热爱太和、关注太和、投身太和发展的浓厚文化氛围。
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钱念孙担任《太和赋》评审委员会主任,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唐佳、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太和县诗词学会会长张震、省诗词学会理事范翔云、安大副教授、省诗词学会理事李睿为成员。县文广新局局长史兆军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太和赋》采风、征稿情况,钱念孙主席对太和举办这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征文活动集中展现太和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着力反映太和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太和赋》征文启事
关于开展《太和赋》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发挥思想理论引领和文化凝聚人心作用,大力弘扬“实干取胜,敢于担当、敢争一流,自信、自尊、自豪”精神,发掘太和历史文化,营造太和人精神家园,增强太和人归属感,形成热爱太和、关注太和、投身太和发展的浓厚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太和赋》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活动主题
以“弘扬太和历史文化,凝聚太和发展动力”为主题,集中展现太和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人文底蕴,着力反映太和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发掘研究太和文化,建树太和人精神高地,提升太和知名度,扩大太和影响力,凝聚共建太和、发展太和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二、 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1.采风阶段(3月1日-15日)。活动组委会将组织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代表团对太和进行实地采风,社会人士也可个人自助自驾对太和自由采风,切身感受太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时代变迁、社会变化,寻求创作灵感,激发创作才思。活动组委会将提供相关资料和服务。
2.征稿阶段(3月15日-31日)。面向社会广泛征稿,需用赋体写作,符合押韵、对仗、铺陈、用典等赋的形体要求,语言文字要规范,1500字以内为宜,必要处附上注解。赋文要清新流畅,言之有物,富有诗意,思想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突出太和文化内涵,彰显太和地方特色。
作品应为作者创作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品,如存在侵权行为,文责自负。获奖作品的著作权和使用权归活动主办单位所有,并可根据需要对作品进行加工修改。所有来稿不退还,请自留底稿。电子投稿邮箱thwenhua@163.com;信函投稿地址:太和县文广新局 邮编:236600;来人投稿:地址:太和县文广新局,联系人:刘晓梅,联系电话:0558-8624539。
3.评审阶段(4月1日-15日)。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对所有参选作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评选,评选结果在太和县政府网(http://www.taihe.gov.cn)进行公示。
本次征文设一等奖1名,奖金8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5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2000元;优秀奖20名,奖金300元;组织奖若干。
4.表彰阶段(4月15日-30日)。活动组委会召开征文总结表彰会,对获奖作者和先进组织进行隆重表彰,并请县内著名书法家对获奖作品进行书法创作,编印出版《太和赋》文集和书法作品集,凡参与活动者皆有赠与,以作纪念。
三、 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成立活动组委会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确定专人负责征文工作。
2.认真部署,抓好落实。文化教育系统、文联、作协、诗协要召开会议,认真安排部署,层层发动,动员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推动活动顺利开展、迅速落实。
3.广泛宣传,确保成效。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及政府门户网站要广泛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及时公布征文动态、活动成果,确保取得实效。
附件:
《太和赋》征文活动组织委员会名单
中共太县委办公室
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2月27日
附件:
《太和赋》征文活动组织委员会名单
主 任:孙秀剑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副主任:赵 魁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
闪 旭 县政府副县长
潘如年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成 员:张 东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赵光仕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刘成义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徐传标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台台长
史兆军 县文广新局局长
陈玉健 县教育局局长
高庆连 县文联主席
孙 高 县作协主席
张 震 县诗词学会会长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史兆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
2015年2月27日印发
◆《太和赋》征文活动启动
太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秀剑日前在《太和赋》征文协调会上强调,要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切实做好活动组织,确保征文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了解,为发挥思想理论引领和文化凝聚人心作用,大力弘扬“实干取胜,敢于担当、敢争一流,自信、自尊、自豪”精神,发掘太和历史文化,营造太和人精神家园,增强太和人归属感,形成热爱太和、关注太和、投身太和发展的浓厚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太和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将分采风、征稿、评审、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孙秀剑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太和赋》征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紧围绕“弘扬太和历史文化,凝聚太和发展动力”这一主题,集中展现太和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着力反映太和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要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征文活动的现实意义,努力让各界人士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让此次活动成为发掘研究太和文化,建树太和人精神,提升太和知名度的载体,成为共建太和、发展太和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太和赋》评选结果
序号文体编号作者获奖等次备注1太和赋2尚荣光一等奖 2太和赋1侯铭二等奖 3太和赋34杜江平二等奖 4太和赋30赵继杰三等奖 5太和赋36王忠民三等奖 6太和赋39邹强三等奖 7太和赋3郝在礼优秀奖 8太和赋7魏诗田优秀奖 9太和赋8高增轩优秀奖 10太和赋13张兴良优秀奖 11太和赋18胡效玉优秀奖 12太和赋31李贺利优秀奖 13太和赋32张斌优秀奖 14太和赋33张莉优秀奖 15太和赋35刘维刚优秀奖 16太和赋38张奇优秀奖 17太和赋42任品卿优秀奖 18太和赋50孙江浦优秀奖 19太和赋52马建勋优秀奖 20太和赋62胡健优秀奖 21太和赋67夏雪芹优秀奖 22太和赋68张大伟优秀奖 23太和赋74刘浩优秀奖 24太和赋76王俊才优秀奖 25太和赋78郭树标优秀奖 26太和赋79随冲优秀奖 27太和赋11王丹平入围奖 28太和赋26王瑞祥入围奖 29太和赋29吴爱华入围奖 30太和赋37张影入围奖 31太和赋4苗玉辉入围奖 32太和赋5杨继芳入围奖 33太和赋10鞠忠入围奖 34太和赋15王梅入围奖 35太和赋17朱连科入围奖 36太和赋21王芬霞入围奖 37太和赋43关辉入围奖 38太和赋44刘心云入围奖 39太和赋45李良军入围奖 40太和赋46张永剑入围奖 41太和赋47周凯入围奖 42太和赋48晨雨入围奖 43太和赋56张彪入围奖 44太和赋59李艳入围奖 45太和赋65朱华入围奖 46太和赋69靳振明入围奖 47太和赋70细阳翁入围奖 48太和赋72时歌入围奖 49太和赋75王钦臣入围奖 50太和赋77马烽入围奖
◆关于两篇《太和赋》的简评
拜读侯铭、尚荣光二位先生的《太和赋》,似乎在香烟袅袅里闭目欣赏古琴的演奏。他们的大作里始终都流淌着一种发自心底的思绪,那就是对太和这方热土的深厚情感。当这种情愫以歌赋的形式激扬文字时,我因其情真意切所引发的共鸣在呼应。我为他们如此赤诚之心而感动,也为他们对故乡历史、地理、人文、掌故的洞察和熟悉而惊叹。我的感觉,正是他们《太和赋》的魅力所触发。这种魅力应该是与他们艺术功力和人格风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从二位的《太和赋》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出他们古典文学、诗词学以及训诂学的深厚功底,这功底或可成为驾驭文字的能力,一种调度配置古代汉语言的能力,这功底或可理解为文字艺术,一种熟练把握诗词歌赋文体要素和结构的艺术。宏观上讲,他们在《太和赋》段落之间的递进叠加,明暗结合,适时回照的结构,使得整篇文字浑然一体。而节奏明快,舒缓得当的长短句密集排列,对称叠词的大量运用,也比较有效地增强了词赋的音韵美,在不失夸张的前提下扩充了文体的内在张力,造就了全篇赋文的至诚之情,至盛之势,至阔之境。
《太和赋》艺术地将太和的古今世事对象化,形象化,前三皇后五帝的历数本土地理、人文历史与现状,极尽铺排、张扬之能事,纵横捭阖,汪洋恣肆,高度赞扬了自己家乡之美,富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丰富内涵,有其非同凡响的气势和神韵,抒发了二位先生对家乡的炽烈情怀和无限热爱。
无论是侯铭先生“新郪故地,门户重邦。雄踞黄淮锁钥,信为徽皖名乡”,还是尚荣光先生的“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余里。《禹贡》有豫州辖境之分,“太和”取《易经》吉祥之意”,他们的作品开篇便高屋建瓴,气吞山河,将故乡的整体概略,赋予神话般的色彩,宏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侯铭先生在“若夫青史悠悠,珍物厚藏”之后,尚荣光先生在“自是天时地利,惠物泽民”之后,各自开始了对家乡的赞美,在他们笔下,家乡之美,是一种绝域之美,奇谲之美。比如侯铭的“三秋氤氲,四时荣昌,行村野以觅幽,芳樱含笑;涉岸皋以堪醉,薄荷送香”,尚荣光的“一弯宝树,香椿凝紫气;十里芳堤,樱颗泛红云”,活画出太和一派立显眼前的美景。如果就此写下去,也许陷入表象的云雾中,然而他们并没有沉湎于具象,而是将笔锋突然一转,引出下文,开始对太和的古今历史,惊天大事一一罗列,进行全面评介,充分运用视觉、听觉,直觉、幻觉等多种语境、语感及其语言形式,从上至下,由表及里,将太和的历史意象化,进行立体式的扫描,让读者进入审美视域,随着他们的意念天马行空,游历家乡古今行踪,感受改革开放后太和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都浸透、闪烁着故乡别具一格的神韵。
与宏观的评介相比,我觉得尚荣光先生在第一第二第三段里,而侯铭先生在一、二、三、四段里发挥较好,铺排讲究,句式错落有致,词语组织调度、尤其是动词运用的恰到好处和灵活多样,显得酣畅、激越、磅礴。但接下来在描绘现代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家乡风貌时,显得力不从心,词语匮乏,暴露了古典文学难为今用的无奈。如尚荣光先生的“百万人脱贫致富,攻坚克难,工商承包,农业开路……便农、支农、惠农……乡村城市化,来劲;城乡工业化,起航……” 几乎是大白话的叙述,没有了前几段洋洋洒洒的古典文化气息,在风格上甚显脱节。而侯铭先生的“医药同桔梗享世,漏网共制发闻名”,明显可以看出是敷衍成句,强行制造句式了。
不过,瑕不掩瑜,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二位先生的《太和赋》依然是这次评选中的上乘之作。至少他们的词赋告诉我等,在诗赋中写得故乡摄人魂魄,不在状貌,而在气势;不在事象,而在精神;不在体态,而在风骨。但愿二位先生的词赋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有些班门弄斧了,冒昧之处,还望鉴谅。
共搜索到 2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1页,每页 20 条 |
|
共 39 条,当前第 1/1页,每页 40 条 |
|
[1] |
共搜索到 33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2页,每页 20 条 |
|
[1] [2] 下一页 |
共搜索到 13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1页,每页 20 条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