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二字对任何人来说都不陌生,可世上有多少人能领悟到政治的真实涵意呢?对统治者来说;让老百姓不死不活,这就是政治的诀窍。对百姓大众来说;好死不如赖活,谁去在乎今天统治者又換成谁啦?!统治者与老百姓的換位思考这就是“政治”的真实涵意。
统治者是人吗?百娃大众是人吗?都是人!只不过是处在不同阶层和不同时段的人而已。统治者是统治阶层的代表,他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而百姓大众是载舟的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这就是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政治关糸。
就政治关系而言,它是围绕国家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一整套关系体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是阶级关系在政治上的反映。即使一个人并未参加某一特定政治组织和某种明确的政治行动,但各种政治意义的内涵仍与之相关。政治关系既有由法律明文规定的,也有按传统习惯形成的。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对社会政治进程产生什么影响,归根结柢是由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如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个人或集团与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个人或集团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关系。
就政治而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国家(State、Country)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之一学科,其着重分析政治区域之结构及功能与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文地理学及政治学之一学科分支。政治地理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早期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对政治制度和人的政治行为的影响。19世纪以后转为研究地缘政治、国家的领土、疆界、首都、行政区划、海外属地等政治现象及国际政治关系格局与发展变化趋势等。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尽管他并未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但后人还是根据拉采尔的国家理论确认他为地缘政治学的鼻祖。“地缘政治学”一词,是瑞典政治学家契伦(1864—1922)的新创。他利用拉采尔关于有机体的国家论发展了地缘政治学,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被看作是一种竞争力量,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吞并弱小的,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这样,力量因素就成了国家的决定因素,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
在地缘政治学诞生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地缘政治学已产生了很多的流派,但很多论断如今已经不适应国际局势的发展了。没有什么地区再是“新月地带”“心脏地带”,也不再是所谓的“陆权”“海权”或“空权”时代。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竞争也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那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并不一定产生强国,而那些地理位置险要的国家也难以逃过“高、精、尖”武器的法眼,这就让地缘政治先天具备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优势。
当今世界上的各国己从过去单一的对抗竞争逐步地向合作共赢的国际政治环境过渡。但也有个别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踐踏其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这充满诡异和紊乱的政治博弈中,若不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就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风云中,使自己的国家始终保持最佳的应对姿态。
全球视野是全球战略与国际视野的缩写,全球战略观注的是军事战争,而国际视野观注的是经济民生。全球战略主要通过研究战争历史的轨迹,探寻战争的演变规律,把握战争的基本趋势,预测战争的未来走向。国际视野是从经济的角度诠释民生,大家应该知道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而民生议题是无限的。在这有限与无限之间,牵联着一个時空的问题,也就是時间与空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问题。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课题,可留待以后继续探究。
有关生存空间和有限空间在我的诗词中有如下的记载;
【鹧鸪天】
作于1994年立夏
天尊威慑镇臆念,
千絲万缕理还乱。
骊珠在握问九鼎,
改动现实为实现。
存浩气,
立伟岸,
今生今世明决断。
激烈较量展露角,
生存空间争霸占。
【鹧鸪天】
作于2020年春节
人过留迹水无痕,
风平浪靜岂逞能。
避急戒躁持长久,
一腔热血洒赤诚。
数圣贤,
无完人,
后世复古吹捧神。
天地人心皆崇拜,
有限空间抑胀膨。
心猿幽人
作于2020年芒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