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非寻常之山也。其境内有巍巍五桂,盛产奇香之木,历千载而岭南飘香,近百年更名播南洋。自有宋名之香山,曾因商贸之盛而名列岭南大县,更乘改革之先而誉称广东小虎。
斯地北接广佛,南衔珠澳,面向大海,依托岭南。近代开埠以来,感洋夷之欺在先而激其民志民情,受西风之化渐厚而拓其胸怀视野,故人性坚忍而民心思奋,人才踊跃而百业盛兴。至吾国力推改革,香山因其地利而得风气之先,于是风云兴会,极一时之盛,历三十余年成就富庶文明之城。
中山之非比寻常,盖因其乃非比寻常之文化侨乡。于今,斯地居民不过两百万,而海外侨亲之数逾其半。游子思亲多反馈,家国情浓建设兴。于是五桂振奋,四洲同功(注1),内外携手,其势如虹。自澳门开埠五百年来,香山各镇均有乡亲漂洋过海,谋生图存,求富求学,锲而不舍,筚路蓝缕,蒸汗泣血,不达目的死不休,或有劳殁哀无由。于是谋商业而富强者如马郭蔡李(注2),转战沪上而奠民族商业之基,务农垦而杰出者如孙眉,扶持革命而育民主革命之源,求学识而通达者如郑容杨唐(注3),兴学著书而启民族之智。由是观之,斯地民生之勤苦,民心之卓厉,民智之警觉,莫不有侨乡人文之渊薮也。
中山固非寻常之人,乃吾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之孙中山。中山先生天生异禀而少有壮志,身不过五尺而心雄万夫。童蒙幼学即耻读“圣贤之书”而心怀洪杨(注4)之志。及长,崇尚西学,曾因维新进书;痛恨帝制,终以革命为业。于是先生深研革命建设之道,融通中西而创“三民主义”学说,继之以“三大政策”及“建国方略”,肝胆心血,光照千秋。先生穷尽一生努力,三十余年奔走呼号海内外,广播革命火种,屡擎征伐义旗,几起几落,愈挫愈奋,终至于帝制土崩,共和矗立。然军阀窃国,奸雄挡道,封建余孽未灭,民主根基动摇,国既未稳,法同虚设,先生鞠躬尽瘁,抱憾而终,临行犹嘱同志努力。呜呼,伟哉斯人,壮哉斯魂!
先生既逝,其后继者为钦其功德,遂将香山更名为中山,自此,先生之魂与中山之城合而为一,地以人名而愈彰,人以地名而愈显,中山之名,流芳宇内,万流同钦。
今日之中山,政通人和,百业兴盛。经济繁荣而文化必兴,文化必兴而人才必至。古往今来,凡曰文化曰人才者必倡思想而扬精神。故中山欲兴文化必倡先生之思想,欲纳人才必重先生之精神。先生之思想,曰“民主”(注5),曰“博爱”,曰“建设”;先生之精神,曰“大公”,曰“奋斗”,曰“坚持”。仆虽不才,奉为至理。
仆潇湘之子,一介书生,草成学业,入驻十年。曾经壮怀激烈,至今利剑蒙尘。冷观世俗流变,痛感大道沉沦。岂效穷途之哭(注6),笃信大器晚成。故时时感念先生之精神,亦不负屈居于中山之城!
呜呼!嘎嘎其鸣,其有知音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