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燕赵豪情赋派精品
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被后人改为“慷慨”,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便说燕赵一带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
宋人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中也写道:“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河北省辖域内,北为燕诸侯国之地,南为赵诸侯国之地,故又有“燕赵”之称。历史上,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都发生在河北省辖域内。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明代的土木堡之变等。此外,一批体现真实历史事件和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汉语成语,如围魏救赵、老马识途、背水一战;“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将相和”“负荆请罪”“图穷匕见”“闻鸡起舞”等,也都产生于河北境内。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如先轸,狐偃,程婴,公孙杵臼、豫让、荆轲、高渐离、邹衍,太子丹等等很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慷慨之气,成为燕赵豪侠轻死急人、视死如归性格的真实写照。从那时起,燕赵大地(今河北省)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如此的著名人物,例如三国时期的袁绍手下之众位谋士,田丰,申配,郭图等。由此可见,之所以说自古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绝非妄言。
在写赋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有成就的赋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大作家。如两汉著名的五大赋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均为语言学家(都有著名的著作留世),文、史、哲上亦有很高的造诣。对此,历代的学者名人皆有著述、评论,例如:
“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又必精于六书,识所从来,自能作用。” (明著名文论家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综两汉文赋诸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彩腾文,骈音丽字。”(清著名学者阮元:《四六丛话序》)
“然”相如(司马相如)子云(扬雄字)作赋汉廷,指陈食物,殚见洽闻,非惟《风》《雅》之遗音,抑亦史篇之变体。(观相如作《凡将篇》,子云作《训纂篇》,皆史篇之体,小学津梁也。见证古代文章家皆明字学。)此古代文章之流别也,然知之者鲜矣!” (近代刘师培:《论文杂记》)
今天,当代网络国学日益复兴,辞赋日益繁荣,新千年时代伊始,互联网风靡之际,随着“中华辞赋网”、“中国骈文网”、“中辞网”等国学网站乃至诸多国学大师非常活跃而成新的文化社会趋势——即在网络里兴起了一种辞赋复兴的潮流,称之为“中华新辞赋运动”。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不乏名家巨挈。然而,在“新辞赋”的写作上,却似乎有些“落伍”之嫌。
“2007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于2007年在洛阳胜利召开,会议认为:“中华新辞赋运动”是“继明清之后,影响中国文坛辞赋创作最深远最经典的科学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新世纪语境下搞辞赋创新的积极作用。”洛阳会议确认的中国新赋派及其代表人物如下:
“中国河洛古典赋派”(孙继纲开创);
“中国江淮蕴雅赋派”(袁瑞良开创);
“中国桐城神气赋派”(潘承祥开创);
“中国瓯越骈俪赋派”(周晓明开创);
“中国彭蠡古奥赋派”(张友茂开创);
“中国齐鲁韵文赋派”(金学孟开创);
“中国天府通俗赋派”(张昌余开创);
“中国港澳博衍赋派”(颜麒麟开创);
“中国岭南雄恢赋派”(贾玉宝开创);
“中国黔桂新潮赋派”(刘长焕开创);
“中国京津韵律赋派”(于海洲开创);
“中国古都弘雍赋派”(姚 平开创);
“中国塞北性灵赋派”(陈飘逸开创);
“中国东亭边缘赋派”(梁思波开创);
“中国天山义理赋派”(刘永成开创);
“中国湖湘混沌赋派”(杨焕球开创)等,“导夫先路,非诸派莫属。”(中华辞赋网)
此议可谓开诸途之先声,发启示之名言;扬各流派之精粹,鸣大吕之黄钟。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变迁。人们的知识层次、审美要求、爱恶喜厌、文化取舍都在潜移默化。
遍观古今,要求赋写得“美丽”、“富丽”、“辩丽”、“雅丽”、“弘丽”等等,几乎是众口一辞,基本上占压倒的优势。乃至今日,诸多研究家尚称汉赋为“巨丽之美”、“美的文学”。因此,对于赋体文辞甚至可以说是“唯美之上”。古人对于赋体文章,首先追求的是美丽、富丽。
诚然,美丽、富丽并不是华丽辞语的罗列、堆砌,而是要求丰富多采、活灵活现,变化莫测:“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其变幻之极,如苍冥(即天地)开晦,绚烂之至,如锦霞照灼,然后徐而约之,使指(同旨)有所在,若汗漫纵横,无首无尾,了不知结束之妙。又或瑰伟宏富,而神气不流动,如大海乍涸,万宝杂厕,皆是瑕璧,有损连城……赋家不患无意,患在无蓄;不患无蓄,患在无以运之。”(明王世贞)
唐宋以后,对辞赋作者的要求极高:“本朝以辞赋取士……惟诗赋之制,非学优才高不能当也。破巨题期于百中,压强韵示有余地。驱驾典故,浑然无迹。引用经籍,若已有之。咏轻近之物,则托兴雅重,命词峻整;述朴素之事,则立言遒丽,析理明白。其或气焰飞动,而语无孟浪;藻繢交错,而体不卑弱……观其命句,可以见学之浅深;即其构思,可以覘器业之大小。穷体物之妙,极像情之旨,识《春秋》之富艳,洞诗人之丽则。能从事于斯者,始可以言赋家者流也。”(南宋沈作哲:《寓简》)
魏晋以后的知名赋家,如三国曹植,西晋陆机,东晋陶渊明,南朝江淹,北朝庾信,唐李、杜、韩、柳,宋金元明清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杨维桢、蒲松龄等,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经纶满腹。
“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 (西晋成公绥:《天地赋序》)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
“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同上)
然从上面所罗列的中国新赋派之中,不难发现:河洛古典、江淮蕴雅、桐城神气、瓯越骈俪、彭蠡古奥、齐鲁韵文、天府通俗、港澳博衍、岭南雄恢、黔桂新潮、京津格律、古都弘雍、塞北性灵、东亭边缘、天山义理、湖湘混沌等所罗列的十六家新赋派系列之中,却还没有“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燕赵新赋派,这点应当说与我燕赵大地的传承与文化蕴涵不太相称。
鉴于上述,笔者也一直在追求在秉承燕赵古风的基础之上,打造出具有我“燕赵豪情”的新时代的新赋派精品。这就需要我燕赵文人学士贤达才俊戮力同心,需要喜欢燕赵文风的文豪巨挈高手豪杰团结协作,需要文化诗歌辞赋界精英联袂出击。
燕赵故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05年五月河北省文联和部分媒体联合通过网上投票等方式,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评选出河北省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并将其归纳为“四美”“八英”“十圣贤”“十八才子”。
“四美”为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罗敷;汉武帝宠妃、“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三国曹丕夫人、曹植《洛神赋》所追思的甄宓;《莺莺传》、《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们的出名更多地得益于诗词歌赋及小说戏曲等作品,留传下与之相关的“罗敷有夫”“倾城倾国”“翩若惊鸿”“待月西厢”等成语典故。
“八英”为战国时期的廉颇、荆轲;三国时期的张飞、赵云,南北朝时期的祖逖/刘琨(双星合一)、高长恭(即兰陵王);《水浒传》人物武松和近代武术大师霍元甲。评选组织者认为,这些名人充分体现了燕赵儿女慷慨悲歌,勇于为国家、为正义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豪侠之气。
“十圣贤”为黄帝、赵雍(赵武灵王)、蔺相如、赵佗、董仲舒、刘备、魏征、赵匡胤、赵南星、张之洞;
“十八才子” 为扁鹊、荀况、毛亨、祖冲之、郦道元、展子虔、高适、贾岛、一行、李昉、赵佶(宋徽宗)、赵孟頫、郭守敬、关汉卿、王实甫、曹雪芹、纪晓岚。
在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当中,“才子”又是最多的群体。在当今中国的文坛上,燕赵文人墨客才子佳俊更是不乏其人。只要大家努力开拓,精心打造,求索创新,上应天时,下合民心,讴歌时代,富于“燕赵豪情”的中国新赋派精品定会出现在中华新辞赋运动之中,光耀于神州赋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