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荀公得姓地理坐标说
潘水出咸阳 潘邑出咸阳 潘源出现阳 潘姓出咸阳
○安徽 潘承祥 撰文
始祖之溯源也大矣,清源正本也重矣,攸关家族存亡兴衰者,莫过于斯也!夫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此盖决定家族所出之地理方位也。吾潘族之出,其源出地,安在哉?坐标经纬,几何哉?
昔,吾中华国有昆仑山焉,横贯东西,绵延甚巨,以公里计之:广五百,袤百五。其方位,在淮河之西陲,几与淮河共处于相同之纬线也。今,于《中国地图》查之,却无见昆仑山,何耶?
圣史司马迁《史记》尝言:“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由是,昆仑山为秦岭所置换,故后世昆仑山之名,毋闻而湮矣,仅窥于上三古之坟典中耳!“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海拔二千至三千米,北侧断层陷落,山体雄伟,巍峰突起,势如屏壁,有“九州最险”之称!渭河,即处此屏壁之下也。
秦岭及淮河一线,横贯吾中华国中部,东西走向,盖吾中华国南北之地理分界处也!其南,以植水稻为主;其北,则以小麦为主。秦岭之南,有“四川盆地”;其北,则有“关中盆地”也。是以,广义秦岭,乃长江与黄河流域之分水岭也,亦为中国南北之间一重要地理分界线也。
关乎秦岭之典故,多多矣:狭义秦岭,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三秦记》曰:“秦岭,东起商雒,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文选·班固<西都赋>》云:“于是,睎秦岭,睋北阜”。李善注:“秦岭,南山也”。《汉书》曰:“秦地有南山”。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云。
而“关中盆地”,又称“八百里秦川”!斯地也,乃黄帝之三十九世孙——周文王肇创西周王朝之“龙兴地”,及其后裔,含毕氏、黎氏、潘氏、庞氏、魏氏等,源出、繁衍、外迁、流转、散开、勃发、兴旺、蕃昌、丕大之“发源地”也!
夫“八百里秦川”中,“秦”者,国号也,专指秦始皇嬴政,挥斥方遒、征战八殥,纵横捭阖,一统天下,所建之秦王朝也。而“川”者,亦何所指耶?答曰:渭、泾二水是也!
“渭、泾二水”之域也,尤其渭河之畔,汛期之际,遍地悉见泛滥之潘水,典出《列子·黄帝篇》:“滥水之潘,为渊”,是也!且夫“渭、泾二水”之夹区,曰毕原。毕原者,又谓“毕陌、咸阳原”,在陕西咸阳北境西陲焉。
考“毕原”也者,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姬高之封地也,亦原商朝武丁儿子“子毕”之方国也,是为毕国。测“毕国”之四至:其东也,毗秦咸阳城遗址;其西也,邻扶风县;其南也,抵秦岭北缘;其北也,达泾河西南岸。膏壤肥腻,沃野盈目,植被丰茂,自古迄今,莫不为万倾良畹者!
姬高,本姬姓,名高。因佐周武王姬发,肇立西周政权,功勋卓著,被封于毕国,以国为姓,因氏焉,曰毕高,是为毕姓之开山鼻祖也。公爵,位处“四圣三公”之列,史称“毕公高”云。
毕公高有四子,以“伯、仲、叔、季”之序,分取其名:长子曰黎伯、又名楷,先受封于黎邑,为黎姓之始祖也;后别封于楷国,以另任焉。次子曰毕仲,继爵承位,延嗣毕国,为毕姓之二世祖也。第三子曰庞叔,受封于庞邑,为庞姓之始祖也。第四子曰季孙,又名荀,受封于潘邑,为潘姓之始祖也。各有受封之地,是为“食采之邑”,宛后世之“汤沐邑”也。
潘季孙,名荀,字季孙,是曰潘荀,又深受历代潘氏子孙,所敬仰与爱戴,遂被尊称为“季孙公”,或“潘荀公”矣!潘荀公之得姓也,以其食采邑——“潘邑”为氏焉。
而潘邑之治所,安在哉?其具体方位云何?东经几何?北纬几许?答曰:业经专家深入研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今昔比对,反复论证,最终厘定为:东经108.705117度,北纬34.333439度,即今之咸阳市西陲北缘、秦岭西段北陂、渭河中游北岸、毕公村之东四十五公里——潘村,是也!
一言以蔽之,秦岭,华夏文明之龙脉!咸阳,潘氏文明之起源!中华潘氏祖源地纪念碑之肇基与矗立,即上文坐标方位所锤定处焉,理或然也!
庚子年辛巳月癸丑日(2020.5.10)木山潘氏18世孙、潘美公32世孙、潘荀公105世孙、周文王107世孙、黄帝146世孙潘承祥撰于中国文都桐城。
|